歡迎光臨1998-2008:地產酒崛起與名酒戰(zhàn)爭_河南酒業(yè)網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聯系我們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yè)資訊 » 行業(yè)資訊 » 正文

1998-2008:地產酒崛起與名酒戰(zhàn)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8-04-08  瀏覽次數:1812
核心提示:對于中國酒業(yè)而言,1998年-2008年這十年最典型的特征,便是社交飲用以及與之相匹配盤中盤模式所帶來的雙重驅動。無論是名酒品
      對于中國酒業(yè)而言,1998年-2008年這十年最典型的特征,便是社交飲用以及與之相匹配盤中盤模式所帶來的雙重驅動。無論是名酒品牌、省級品牌乃至地域品牌都享受了社交飲用以及社交飲用不斷升級的巨大機會。

對于盤中盤,雖然名酒在這一階段走了一條不同于盤中盤的路徑,并且也是備受爭議與誤讀,但這絲毫不影響其成為這個階段的典型特征。因為在這一階段,盤中盤模式毫無疑問是省級與地域酒企抗衡老名酒、搶占社交飲用紅利與整合相關資源最有效的戰(zhàn)略組合。筆者有幸在此階段參與了代表性品牌——口子窖、高爐家酒、黃鶴樓以及圣泉啤酒在社交飲用與盤中盤模式雙重驅動下飛速發(fā)展的歷程。

與此同時,名酒的消費者溝通工程也開始浮出水面,而品牌力、產品力不如名酒的地產名酒,便在此階段以“社交飲用與盤中盤”雙重驅動為核心,從渠道和營銷兩個層面與名酒品牌展開了消費者爭奪的戰(zhàn)爭,掀起了中國酒業(yè)發(fā)展史上空前激烈的消費者爭奪。

01、萌芽:社交飲用的明確提出

如果說上一個十年(1988年—1998年)是生產與廣告驅動的時代的話,那么1998年-2008年這十年則是以消費者需求發(fā)現為起點的時代。

1998年前后的那個年頭,除了茅五劍的產品在百元價位以外,絕大部分老八大之列的名酒,以及省內位列前茅的酒企絕大部分的產品都在十幾元到四十幾元不等,甚至三十幾元的價格就算是高價。大部分酒企業(yè)面臨著量大、價低、利薄的困局,不單單是白酒行業(yè)、啤酒行業(yè)也是如此,如何破局成為了共同的話題。

破局從一次調研開始

1997年,在淮北市政府的主導下,濉溪和淮北兩口子酒廠合并,成立安徽口子集團公司,結束了兩家酒廠多年的紛爭??谧蛹瘓F旗下的主打產品“三角瓶”口子酒當時的售價也就在十多元錢,雖然也創(chuàng)作了“生活中離不開那口子”、“好兄弟口子酒”的一系列電視廣告在央視播出,但是就如上述所言低價、低利的局面無法驅動集團更快、更大的發(fā)展。

1998年,口子集團委托當時的合作伙伴,安徽金鵑國際廣告公司(現已更名)以“消費者白酒飲用形態(tài)”為課題展開了一次大型調研。

經過調研,參與人員發(fā)現了幾個明顯的現象:

請客吃飯的頻率變高了,而且下館子請客吃飯已經成為常態(tài);

在像樣的飯店、請像樣的人吃飯的時候,本地酒出現的頻率很少,多為名酒或者帶著名酒光環(huán)的系列酒;

酒水占餐費總額的比例不斷上升。

本地需要一款能撐面子的酒

基于量化調研得來的這些發(fā)現,當時的金鵑(安徽金鵑國際廣告公司簡稱)又做了多輪不同層次、不同職業(yè)的群體的質化調研,以探究現象背后的消費真相。

在多輪調研中,聽到最多的三個關鍵詞就是“檔次、面子、尊重”,消費者普遍認為請客人吃飯“如果拿出來的煙酒檔次感不夠,無論是自己還是客人都會覺得沒面子,是對客人的一種不尊重”、“而當下的安徽酒很難讓人覺得很有面子”。“面子”是一個很具中國內涵的詞匯,它不同于外國人所說的face,而是基于中國“人情世故、禮尚往來”等文化的一個社交詞匯。

通過量化與質化的大量調研與論證,不難判斷出國內部分大中型城市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后,人們之間的政務與商務往來日漸頻繁,基于政商社交需求成為了很多行業(yè)的發(fā)展契機。

諸如香煙,在紅塔山全國獨樹一幟、看似無法顛覆的情況,安徽黃山則以“一品黃山,天高云淡”的姿態(tài)在高端卷煙市場打下了一片江山。對于白酒這個品類而言,“社交飲用”將是一次推動品類發(fā)展的根源驅動力,正如消費者所言“本地需要一款撐面子的酒”。

02、社交飲用的初步嘗試

當時社交飲用雖然被明確提出,但對于社交飲用需求、形態(tài)與規(guī)律的細致化研究并未完成清晰的架構。不過這點,并不能阻擋當時口子與金鵑那種類似“嘗試禁果”的強烈欲望。

五年口子窖

1999年,口子集團推出“社交飲用”產品——口子窖5年??谧咏? 年推出定價78 元/ 瓶,容量為400ML。在當時,這款產品在品牌概念、規(guī)格、包裝上都算得上有創(chuàng)新突破,產品品牌上打造了“窖藏年份”的概念。包裝分兩層,里外分別為陶瓶、鐵盒,前者突出窖藏的真實感,后者外形上為三角立柱體,采用竹簡元素,強調歷史感。其中,三角鐵盒包裝在當時屬于首創(chuàng)。

初期的爭論

正如大家所了解的一樣,其實產品的推出并沒有立刻帶來顛覆性的回報。

相反,最初的面市帶來了一些質疑聲。諸如,價格太高,脫離安徽白酒市場的消費能力,徽酒從來就沒賣過這么高的價格、這么高的價格只有八兩酒等等?;谶@樣的質疑,最后的討論聚焦到了兩個本質問題:

第一、社交飲用這個需求是否成立;

第二、如何快速、有效激發(fā)社交飲用消費。

如今回想起來,也正是對于這兩個本質的問題深入,才有了后來的“盤中盤”模式,如果當時在質疑聲中就放棄了,或許中國酒業(yè)也就沒有這個基于“社交飲用與盤中盤”雙重驅動的時代了,徽酒也不會贏得“白酒營銷王國”的美譽,更沒有在江蘇、陜西、北京等地與全國名酒一較高下的資本。

基于第一個問題“社交飲用”這個需求是否成立,無論是從當時的調研發(fā)現,圣泉黑啤與零點啤酒在啤酒品類的成功提檔,還是五糧春當時在江蘇南京的迅速起量來看,社交飲用的需求是存在的,而且最顯著的標桿就是價格升級。那么,最大問題便是在沒有名酒背書的情況,如何找到適合地產酒企搶占社交飲用紅利的路徑。

03、盤中盤的應運而生

張良集的啟發(fā)

2000年,一直注重學習、吸納臺灣廣告與行銷思想的金鵑迎來了一位臺灣行銷人—張良集。通過與張良集的交流,當時的金鵑人獲得了三點很重要啟示:

第一、消費者與渠道終端都是分層的,一層終端對應一層消費者;

第二、上一層的消費者和終端的示范效應會輻射影響下一層消費者和終端;

第三、基于此,企業(yè)上市初期要集中資源瞄著最上層的目標打。

盤中盤雛形

對應到當時白酒的“社交飲用”,最上層的消費者就是政商群體,最上層的渠道終端就是政商類餐飲酒店,要撬動社交飲用的紅利就必須集中資源拿下政商群體和政商務類餐飲酒店,然后以此來輻射下一層的群體和餐飲酒店。

在此基礎上,首先對餐飲酒店終端進行了分級,根據其檔次、人群、包廂規(guī)模等分為A/B/C/D類終端,經過對合肥以及類似合肥的市場進行系統地消費者調研,得出一套終端與消費者比例的數據,即每100人一個終端,每1000人一個酒店,每10000人一個核心酒店,而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則有100個核心酒店是企業(yè)的首批目標。

而所謂核心酒店,就是A類餐飲終端。盤中盤模式的核心要素,便是通過A類終端影響意見領袖,再通過意見領袖培育,影響更多消費者,據此制定了三步形成消費與輻射效應的架構:

第一步、盡可能多的拿下A類(政商務類)餐飲酒店;

第二步、打造這類終端以及政商務意見領袖的示范效應;

第三步、通過傳播放大示范效應,影響下一層的群體與消費者。

這種通過“小盤”啟動“大盤”的策略就是“盤中盤”模式。當然,此事的盤中盤還是只是個雛形,后期很多的規(guī)律的發(fā)現以及完善都主要得益于口子窖的踐行。

04、攻城略地的“盤中盤”神話

同年,口子窖在安徽合肥初嘗盤中盤獲得成功之后,作出了走出安徽的戰(zhàn)略決策。在“等高線城市開發(fā)”的營銷策略下,選擇與合肥城市規(guī)模相當、政商務社交飲酒主流價位相當、白酒市場競爭格局相當的城市,復制盤中盤模式進行重點開發(fā)??谧蛹瘓F集中資源,圍繞西安、鄭州、南京三個城市進行了全國化的第一輪突圍。到2003 年,口子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5.8億元,成為當時徽酒板塊中的“實際領頭羊”。

一時間,“盤中盤”在業(yè)界被奉為神話。此時的盤中盤,也從單純酒店渠道拓展到了商超、煙酒店以及批發(fā)商渠道,形成了完整的系統,地產名酒終于第一次真正有了能與全國名酒抗衡的營銷利器。

第一步:選擇有實力的總經銷成立直銷公司控制核心酒店的市場“小盤”

總經銷選擇的核心指標有兩個:

一是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因為盤中盤要求總經銷直接控制核心“小盤”,雖然盤子小,但進店壁壘比較高,投入大、沉淀資金多,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無法運作;

二是具有領先前瞻性的意識,因為“盤中盤”強調的是通過“小盤”的投入獲得“大盤”的產出,如果總經銷沒有前瞻性眼光很難和廠家一道堅持啟動“小盤”成功,最終造成“小盤”啟動不足,沒有足夠的“小盤”影響力啟動大盤,導致“盤中盤”啟動半途而廢。

總經銷選擇完成后是組建區(qū)域直銷公司,直接控制核心酒店的開發(fā)、進店、陳列、推薦、促銷等工作。經銷商主要負責進店、物流、回款,廠家主要負責業(yè)務拜訪、客情維護、酒店促銷。

第二步:“一店一策”,啟動核心“小盤”

首先,進店就講究“一店一策”,“盤中盤”在操作小盤時核心思想是攻下小盤,不苛求成本,目標是完全占有“小盤”。但實際運作中,“小盤”競爭激烈,每個酒店的需求也高度不一致,所以任何總部制定的統一進店政策常常都難以執(zhí)行,這要求區(qū)域業(yè)務組織綜合調動包括總經銷的資源在內的一切要素:資金、公關、人脈、專業(yè)等多種手段開店。開店的方法“一店一策”、開店的流程“一店一策”、開店投入“一店一策”。最后對開店類型作分類總結,歸納出幾種典型。所以這里的“一店”強調的是多樣性、針對性,不是絕對的一個酒店一個政策。

其次,是運作酒店“一店一策”,不同酒店的陳列、客情和促銷都可以不一樣,要利用酒店之間的差異做針對性的啟動方法。比如針對酒店服務員不足,“進店促銷”就是既能滿足老板補充服務員的需求也有助于廠家啟動終端的運作方法;如果是新開酒店,則可以考慮以做門頭裝潢來談進場或其它運作的交換條件。

第三步:以傳播共振“小盤口碑”,啟動大盤

啟動“小盤”是手段不是目的,啟動“小盤”本質是啟動核心消費群的核心需求,但這種需求必須產生口碑,口碑產生影響力,進而影響力形成更廣泛的大眾需求,最終全面啟動需求,也就實現了全面啟動市場“大盤”的目標。而促進這種影響力的關鍵是:傳播共振。

促銷員說辭和二類軟文是促進“小盤口碑”的重要方法,所以“盤中盤”操作必須精心設計促銷員說辭,它要求促銷員就品質對客人做簡單、可信、易于傳播的介紹。

比如,口子窖啟動市場時,專門對包裝、酒體、窖藏、廣告……模仿消費者提問設計出一套全面的說辭,讓促銷員在“小盤”終端對準核心消費群做反復介紹,再由他們通過口碑傳播給其他社會公眾??墒莾H靠促銷員說辭產生口碑的速度慢、力度小,所以精心設計的系列軟文是促進口碑產生的加速器,通過新聞性軟文廣告?zhèn)鞑?,促銷員的說辭得到更廣泛、深入的詮釋,讓消費者得到更充分的信息,增強其口碑傳播信心和欲望。

大眾傳播比如車體、戶外、電視形象廣告其目標是共振“小盤口碑”,當口碑遇到電視廣告正面形象強化時,會得到更正面的聯想,它能增強邊際人群的跟風行為,大量非意見領袖會加入消費潮流,隨著消費人群的增加,消費場合要求更廣泛、方便,此時啟動大盤的勢能完全建立。

第四步:精選二批,實現整個市場啟動

當邊際消費人群達到一定規(guī)模時,市場中出現了“人流-信息流-物流”的良性循環(huán)流動:核心消費群在核心酒店被啟動后,他們組成了最初的人流;他們的口碑傳播和廠家適時推出的軟文、廣告?zhèn)鞑ス舱窆餐M成了信息流,這股信息流的傳播會鼓勵更多的邊際人群在非核心酒店形成消費需求;B類和C類酒店的非核心人群的消費需求要求物流必須在更廣泛的半徑內適應,此時靠總經銷或廠家設立的辦事處去解決配送就顯得效率低下,于是精選和發(fā)展二批商成為“盤中盤”第四步操作要點。

利用二批商的廣泛加入,廠家可以通過他們將產品分銷到更廣泛的酒店網絡,商超渠道也被全面覆蓋,這樣會滿足更廣泛人群的消費,形成規(guī)模性的銷售。由于二批商的引進和市場勢能的積累,后期的市場投入逐漸降低,這樣廠家前期的“小盤”投入開始得到分攤,“盤中盤”收益得以實現。

然而,也就是這一年之后“盤中盤”以及徽酒板塊成為了這一階段酒業(yè)最具爭議、同時也最具標桿效應的話題。這一切都和“盤中盤的畸變”以及“政商飲用中隱藏的地緣效應”相關。

盤中盤的誕生,直接推動徽酒形成了口子窖、高爐家、迎駕貢、古井貢、金種子、皖酒、宣酒等一大批知名品牌的誕生,而這些品牌在安徽及華東、華北、西北等食材直接與五糧液(五糧醇、五糧醇)、茅臺、劍南春、瀘州老窖等全國名酒展開了面對面的正面交鋒。

05、盤中盤的畸變

2002年-2004年,“盤中盤就是買店”是這個階段對盤中盤的核心觀點之一。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這是不是一種誤讀,因為不管是不是誤讀這一現象都是后來畸變出來的客觀事實。也是讓徽酒板塊陷入爭議的根源,說到盤中盤的畸變我們就必須在說下徽酒板塊上的另外兩家企業(yè),一是安徽圣泉啤酒,二是高爐家(安徽雙輪酒業(yè))。

買斷不是最省事兒嗎?

在這個階段共享“社交飲用”紅利不只是白酒,啤酒品類也是紅利瓜分者之一。市面的啤酒也早由捆扎啤升級到周轉箱、330箱裝啤酒乃至易拉罐啤酒,品類也從單一黃啤擴展到黑啤、生啤等等。

當年的圣泉啤酒在口子窖盤中盤模式基礎之上,率先啟動了“買斷”終端的模式。因為啤酒終端比白酒終端而言要很多,都依靠一店一策的公關與維護的話擴展的速度太慢,而且還面臨著競爭對手持續(xù)策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圣泉啤酒開啟了“一了百了”的終端買斷模式,也由此引發(fā)了日后啤酒行業(yè)內的白日化的終端爭奪戰(zhàn),也為“盤中盤”的畸變埋下了誘因。

層級輻射的“腰斬”

到2002年的時候,徽酒對“社交飲用”的體系化的研究與細致化的洞察都取得了許多結論,諸如:社交飲用中尊重、親密與尊重兼親密三種情感需求、“招待與聚會”的兩種形態(tài)表征、“最大公約數”的隱形決策指標、價格檔次與地緣情結的雙重價值標桿、口感一致性的品質信任指標、消費者分層與意見領袖效應的群體生態(tài)等等。這些結論不知為當時徽酒創(chuàng)新提供了思考源點,也成為了日后諸多國內白酒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的思考源點。

也就是在2002年,安徽酒企雙輪酒業(yè)推出新品高爐家酒(普家),定價58 元/瓶,定位于社交飲用中“親密”的情感需求,品牌訴求上打出了“家文化”。

這個價位與當時的口子窖相差20元,依據上述的定位高爐家決定避開口子窖主攻的A類餐飲終端,將資源聚焦到與“親密”場景相吻合的B類餐飲終端,并且制定了全面買斷B類終端,斬斷順層輻射的鏈條,實施B類終端反向滲透A類終端的戰(zhàn)術策略。更高的渠道費用,更親民的售價,精明的市場切入點,高爐家的猛攻猛打,迅速的在安慶、合肥、常州、鎮(zhèn)江等市場取得成功,高爐家也成為當時銷量最大的單品。

06、省級品牌的本土復興

到了2003年前后,“社交飲用與盤中盤的雙重驅動”近乎演化成了“價格標桿產品+終端壟斷”的簡單粗暴打法,各省的省級品牌率先以此打響了“本土復興”戰(zhàn),諸如:山西的西鳳、江蘇的洋河在西安與南京的復興之戰(zhàn)。至此,省級龍頭與全國化的川黔名酒戰(zhàn)爭正式拉開序幕。

2002年,西鳳酒在西安推出6 年、9 年、15 年系列產品,同樣在終端復制盤中盤模式,更高的終端買斷費、開瓶費以及消費者促銷,與口子窖在西安打了一場正面的爭奪戰(zhàn)。這是口子進軍省外機會性市場后遇到的第一個強勁對手,也是外省區(qū)域名酒逐步崛起的開始。

2003年,洋河藍色經典正式在江蘇南京上市,海之藍用108 元的價格將社交飲用價位直接又拉升了一個檔次,滿足了南京政商務主流消費人群更高的價格需求。并在2004 年開始發(fā)力,全面的廣告轟炸與與渠道終端搶奪,于2005年全面實現了南京市場的占領,并把當時南京市場政上午宴請的核心品牌五糧春“禮送出境”,成為了地產名酒(當時洋河的主要市場還在省內)在區(qū)域市場戰(zhàn)勝全國名酒的一個典型案例。

與此同期,白云邊與黃鶴樓在武漢市場、宋河與河套老窖在鄭州市場也都打響了類似的復興戰(zhàn)役。

也正是在這一階段徽酒與盤中盤成為了業(yè)界的批判性話題,諸如“徽酒只會玩渠道,不會做品牌”,“盤中盤只是戰(zhàn)術,缺乏戰(zhàn)略思維”等等。今天我們再回顧這個話題,我們還是要回到1998年-2008年這個階段的消費者需求去看。

這一個階段推動白酒迅速崛起的根本需求動力是“社交飲用”,而在那個省域經濟發(fā)展競賽的生態(tài)下“社交飲用”當中是隱藏著“地域情結”的,諸如,安徽必須有一款代表安徽的社交飲用就品牌,江蘇必須有一款代表江蘇的社交飲用品牌。

另外一點,社交飲用需求也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不斷升級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也導致了社交飲用價格帶的不平衡。

當“地緣情結”與“高社交價格(背后的高利潤)”嫁接到畸變成終端買斷的盤中盤模式時,很顯然會出現“強龍不壓地頭蛇”的效應。這一階段,省級地產名酒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而由于地產名酒分食了市場,全國名酒在此時出現了發(fā)展放緩的情況,地產名酒與全國名酒犬牙交錯,雙飛在各地展開了反復爭奪。

07、后盤中盤的團購時代

2005年,歷經各地的本土品牌復興之后,整個白酒渠道與消費者層面都出現了新變化。

水漲船高的終端

眾多酒企對酒店終端的爭奪不僅僅加速了終端資源的商業(yè)化進程,而且助長了酒店終端的欲望。一個酒店終端從全面買斷、買斷促銷、買斷吧臺展示、促銷展示酒、瓶蓋費、空箱回收費等等費用可以細化到大幾十項,與此同時酒店酒水的加價率也是不斷攀升。

逃離酒店的消費者

面對不斷攀升的酒店酒水加價率,消費者唯一的選擇就是逃離酒店,自帶酒水。尤其是工商部門出臺餐飲場所不得拒絕自帶酒水和額外收取開瓶費的政策之后,消費者自帶酒水率大幅飆升。

消費者盤中盤

2005年,洋河全面拿下南京市場,并且在蘇南市場快速發(fā)力之后。應對這兩個層面的變化,率先啟動了“盤中盤”模式的再創(chuàng)新。提出了以“人”為盤的,以公關團購為內核的消費者盤中盤模式。在此階段洋河從權力先生拜訪、到團購顧問隊伍建設、到一桌式品鑒與小型品鑒、在到“后備箱”工程等層面研究了一整套的有效打法。

2005年—2008年,白酒行業(yè)也因此從“終端為王”的時代進入到“后盤中盤的團購時代”。

08、蓄勢待發(fā)的名酒們

1998年-2008年是省級酒企這個群體轟轟烈烈的時代,但名酒們在這個時代也并非默默無聞。在社交飲用不斷升級的大趨勢下,歷經幾輪調價名酒們的主力產品穩(wěn)居這個時代的超高端陣營,同時大量開發(fā)適合本地價格帶的系列產品通過品牌背書的拉動蠶食份額,可謂是盡享白酒行業(yè)的社交紅利。

與省級酒企不同的一點是:在這個階段名酒企業(yè)們加強了基于全生態(tài)價值鏈的建設以及品牌形象建設的投入。這一點也為中國白酒下一個十年的發(fā)展變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郎酒、劍南春、汾酒、西鳳等全國名酒大肆跑馬圈地,與四特、古井貢、口子窖、今世緣、景芝、衡水老白干、河套、豐谷、金徽、酒鬼等在區(qū)域中展開了反復爭奪,尤其是次高端、高端市場。

2008年后,名酒品牌開始重視消費者溝通與渠道建設,通過以“營銷對營銷”的方法與區(qū)域強勢品牌進行較量,大量資源的投入,使得以白酒品牌為核心的中國酒業(yè)進入了全面的繁榮期,創(chuàng)造了中國酒業(yè)市場化以來的又一個發(fā)展高峰,并在2012年發(fā)展到頂峰,成就了中國酒業(yè)一段令人回味無窮的市場神話。(酒業(yè)家  紀家晶)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